诗词话小年
发布日期:2025-01-22 信息来源:光山县审计局
北方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或南方农历二十四日,民间俗称小年。过小年的习俗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时期的祭灶活动。随着历史的迁移,过小年的风俗也在不断演变,其中变化可从诗词里窥探一二。
从先秦时期开始,腊日祭灶活动虽有记载但时间风俗并不稳定,直至隋唐时期,随着社会的繁荣稳定,腊月的节日也开始增多。唐末时期罗隐就在《送灶诗》中写道:“一盏清茶一缕烟,灶君皇帝上青天。玉皇若问人间事,为道文章不值钱”。此时祭灶的习俗已基本确定下来,因此文中的主人公虽然清贫但仍要“一盏清茶一缕烟”祭祀灶神。又因为传说这天灶王爷会升到天上去,向玉皇大帝禀告这一家的一年的善恶情况。所以文中才有“灶君皇帝上青天”以及“玉皇若问人间事”,可惜因为主人公身处唐末动荡时期,只能自我调侃的说一句:“为道文章不值钱”。
时间来到经济高度繁荣的宋朝,有关小年祭祀的诗词记载就更多了些。不仅有“酒糟涂灶醉司命,男儿酌献女儿避”的酒槽涂灶门活动,女不祭灶的习俗,也有如今仍在延续的“岁暮方思媚灶王,香瓜元宝皆麦糖”吃灶糖活动、“猪头烂热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团”准备各种祭品,还有“卜日家祭灶,牲肥酒香清。分胙虽薄少,要是邻里情”中所体现的祭完灶后将祭品分给左邻右舍,或者把邻居请来一起庆祝的活动,此民间谓之“散福”。这一举动体现了中国人“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传统思想,也说明小年祭灶已逐渐从古代严肃的祭祀活动变成众人齐聚一堂的节日娱乐活动。
等到元朝时期,汉族传统文化虽受到冲击,但汉族人民仍旧保留了大量的风俗习惯。“旧时都下逢除夕,果食花饧祭灶神”就说明腊日祭灶神活动保留了下来,而文中“花饧”就是祭祀灶神的麦芽糖,也就是“灶糖”。
明朝时期,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人们有更多富余的时间和财物可用于节日风俗活动,此时关于祭灶的诗篇大量涌现,但细究其习俗与宋朝时期并无太大不同。但此时,对于何时祭灶把灶神送上天,再何时接灶神回来已经确定下来。其中,沈宣在蝶恋花·元旦中就明确写道:“接得灶神天未晓,爆仗声喧,催要开门早”灶神腊月二十四日升天,直至大年初一再回。
清朝前期,大部分地区的过节仪式供品略有变化,但大体上仍旧保留着腊月二十四日过小年的古习俗。但是来到清朝中后期,皇帝要在腊月二十三祀神,为节省开支,便在这一天顺便把灶神也拜了,随后官员贵族也开始在腊月二十三日过小年,由此便形成了“官三,民四”的过节说法。当时北方地区深受皇权影响,也跟着上行下效变成腊月二十三日过小年,而南方地区却依然保持着二十四日过小年的传统。
时至今日,过小年已经成为国人固定的节日活动,南北地区也大体形成了北方二十三,南方二十四的格局。但无论哪天过小年,无论祭灶习俗如何变迁,始终不变的是我们过节祭祀崇敬之情和祈盼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黄渊)
上一篇:审计赞歌(续篇)
下一篇:没有了